在各個感官當中前庭感覺系統和大腦之間,有著密切的關系,直接關系著孩子的學習能力。
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的門檻
在大腦后下方腦干的前面,有個微小的雷達式感應器官,叫前庭神經核,以此組成的神經體系的功能,便是前庭覺。
前庭覺的主要功能,是接受臉部正前方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訊息,并作過濾及辯識再傳入大腦,使大腦不致于太忙碌,注意力才能集中,特別是長大以后的視、聽性質學習,前庭覺的影響最大。
由于前庭是大腦門檻,整個身體的觸覺、關節活動訊息也必須在此過濾以選擇重要的訊息作回應,所以前庭必須和平衡感取得完全協調,才能正確辯識身體的空間位置,這便是所謂的前庭平衡了。
前庭覺不良,身體活動會立刻受到影響,笨手笨腳、不聽指揮,視聽神經系統都會扭曲,形成閱讀、聽寫及寫字上的困難,特別是大腦的中樞神經貫穿前庭覺,前庭神經不佳,身體行動及左右腦思考都會陷入混亂,更會引發語言發展的嚴重障礙,也成為學習困難最主要的原因。
除了平躺以外,絕大部分的時間前庭系統都在執行任務。換言之,前庭系統與許多神經系統的運作息息相關。例如:上課專注的凝視,就是前庭動覺與視覺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。現在我們來一起學習前庭系統與其它神經系統間的關系:
前庭系統與視覺系統:
前庭系統機能正常時,人的一生中,對重力(地心引力)會有持續性的信息輸入,這些感覺信息會與其它感覺信息以不斷重疊的方式輸入大腦,所以這些重力感的訊息,由于相當持久和穩定,在它輸入神經系統后,便會成為眼睛及其它身體感覺在判斷訊息時的重要參考資料。
在我們所有感覺器官中,前庭接受器最為敏感,其訊息能否對環境產生顧應,也最為重要。前庭隨時在告訴我們頭和身體的方向,我們的視覺訊息也才有意義,所以前庭訊息處理不良的孩子,視覺便很難跟著移動的目標,也很難將雙眼由一點移到另外的一點。眼肌和頸肌上的訊息反應處理也會發生問題,促使眼球的移動不平穩,常會以跳動方式去抓住新目標,造成孩子在閱讀、玩球和劃線上的困難。
人在凝視時,需要頭頸穩定不動;追視移動的目標時,需要頭頸穩定的移動,如此捕捉的影像才會清晰。前庭系統將地心引力的強弱信息提供給視覺系統,形成遠近、高低、前后、左右等方位概念,此即“空間視知覺”。
前庭感覺不良,也會產生無法判斷視覺空間的現象。空間感來自于身體和重力感的聯系。缺乏重力感的孩子,很難有空間透視感,因此常無法判斷距離和方向。寫字時常把數字、字體或偏旁部首寫反,甚至前后反讀。
前庭系統與聽覺系統:
這兩個系統的接收器都在內耳,并合而為第八對腦神經,彼此功能上有相輔相成之效。
前庭系統與動覺系統:
前庭神經會將訊息,由脊髓錐體神經體系,傳達到身體各部分,通知肌肉的收縮和運動。同時也會將這種肌肉和關節的信息傳到前庭神經以及小腦。如果這方面功能不佳,便無法達成感覺的統合,小孩子會常常跌倒或撞墻,動作上也顯得舉手笨腳,甚至害怕行動。更造成感覺信息的嚴重不足,影響身體的協調能力。
頭部轉動或彎曲時,前庭感覺接受器的碳酸鈣晶體,會離開原來位置,改變前庭經系統的傳達流程。這種現象在跳躍、跑步、搖晃時更為嚴重,會使中耳半規管中的慣性液體流動,感覺接受器立刻受到很大的影響。其他像走路、乘船或頭部有輕微振動時。前庭感覺也會立即有反應。
前庭刺激引發肌肉張力提高,帶動肌腱、韌帶、骨骼與關節做出平衡動作,并維持姿勢。前庭平衡覺與動覺的信息整合,掌握四肢在三維空間的位置,形成有意義的身體知覺。
前庭系統與大腦雙側統合:
前庭系統的神經纖維把信息分別送到左右大腦半球,對促進身體的雙側統合助益很大,在學習復雜動作時,讓身體反應靈敏。
前庭系統與情緒中樞::
前庭系統有神經纖維連接情緒中樞,所以前庭刺激能影響情緒,包括正面與負面的各種情緒,如興奮、緊張、平靜等。
前庭感覺不良,會使兒童經常遭遇挫折,喪失信心,更容易養成恐懼、傷心、生氣、過度興奮等感覺,無法有效壓抑及協調,使人格和情緒的健全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。
前庭體系中的網狀組織,作用在幫助大腦保持清醒和警覺狀態。所以當身體快速轉動時,前庭系統必須迅速調節,才能讓我們保持適度的清醒。如果前庭系統活動量低,調整的作用便會呈現不良,孩子出現多動及注意力散漫的現象。
前庭系統在腦部發揮著基礎功能,因此對于健康的大人,前庭系統默默地運作,讓當事人根本忽略它的存在。但是對于成長中的嬰幼兒來說,前庭系統在孩子整體的發展上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,不容忽視。更是直接關系到孩子的學習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