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會有感覺統合失調
發布時間:2012-10-29?00:00:00點擊量:153
現在的寶寶多數享受不到在庭院里跳躍翻滾、玩水、玩泥、集體游戲等運動的快樂。有的寶寶在身體發育期,由于運動不足,成長到一定年齡段,就出現一種叫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。
感覺統合是發育良好的孩子最基本的大腦生理狀態。在嬰幼兒期,寶寶的大腦發展特別快,大腦學習信息在賴于身體一感覺器官的輸入,學習后的大腦則發揮指揮身體及感官的能力。因為大腦、身體、感官的神經系統非常復雜,所以需要統合,這就是感覺統合。
在人類遺傳基因中,都有感覺統合的基本能力,每個寶寶生下來,就擁有此能力,但是這種本能必須在嬰幼兒時期和環境的互動中,在大腦中身體不斷地順應反應下才能高度健全地發展。沒有感覺統合,大腦和身體都無法發展。人類從嬰幼兒時代到老年的整個生命過程中,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感覺統合的過程。如果大腦對身體感覺器官輸入信息的統合能力不足,身體感官與大腦的學習便會協調不佳,造成混亂,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現象。
這一觀點是美國南加州大學愛爾絲博士在1969年首先提出。他在研究中發現3-12歲的兒童中有10%-30%出現有多動、緊張、膽小、退縮、愛哭、不合群、吃飯挑食,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。而這不是教育問題,是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所造成。
感覺統合失調四大原因
1、母體情緒因素
小家庭是近三十年來才興起的現象,這是幾乎從懷孕開始,胎兒就面臨的生活環境。由于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,媽媽們在懷孕時就缺乏足夠的休息。工作、學習、生活的忙碌、焦慮、運動不夠等都會影響胎位的變動,進而影響媽媽和寶寶的健康。西方一些女性吸煙、飲用酒、濃茶、咖啡、毒品等刺激物質也會引起臍帶毛細血管的萎縮,阻礙營養的輸入,造成胎兒大腦發育上的不足,引起嬰兒出生后觸覺發育的不良。
2、早期環境因素
人類在母體子宮內胎位變動的過程中,觸覺、前庭平衡等能力就已經逐漸發展。出生后,這兩種感覺和視、聽、味等感官不斷相互影響,相互聯系。進入大腦的感覺刺激信息,在中樞神經形成有效的組合,進行“感覺統合”。感覺統合促使感覺神經的“交通”不致中斷,所有的學習和動作才能順利進行。但如果有下列這些現象,比如剖腹產;寶寶出生過程中顱腦損傷;在嬰兒期,特別是七、八、九三個月期間內抱得多爬得少;嬰幼兒期腦外傷;過多限制孩子的活動;日常生活中缺少刺激;缺少小伙伴的交住;運動少以及寶寶的平衡和協調能力沒得到鍛煉發展等等,都會使感覺難以統合,從而造成感覺統合失調。
3、獨生子女因素
相對而言,獨生子女先天存在著缺少刺激,缺少伙伴交流的家庭環境。初生寶寶對外界事物的了解和認識,最主要的是透過視聽、嗅、味、觸的感官來獲得的。眼睛的視覺、耳朵的聽覺、鼻子的嗅覺、嘴舌的味覺、皮膚接觸及肢體活動的觸覺等,都會將刺激的這些信息傳入大腦,如同天線一樣,這些感覺是用來收集信息的。以住孩子們無論是接受信息,講話還是日常生活能力,習慣等大多是在兄弟姊妹群中或鄰居伙伴中學會的,特別是平等、輪流分享、動嘴、動手、動腳等能力及合群性,人際的能力等都是在與伙伴的交往中學習的。現代社會大多為核心家庭,兄弟姊妹減少,使寶寶在零到四歲間缺乏這方面的經驗,就可能造成感覺統合的失調。
4、寶寶前庭平衡不佳
當人們在運動時,頭部的位置會變化,這種變化使衛內的半規管可以協助大腦去感應肋肌、關節、肌腱等的位置,以取得身體活動的協調。這種綜合判斷頭部位置和身體變化的綜合性感覺,就是所謂的前庭感覺。前庭感覺讓我們的頭、眼、四肢、身體能相互協調。做出一繁殖的動作。人的身體必須隨時練習在地心引力中運動,在地心引力狀態下保持平衡,所以前庭感覺的協調也稱前庭平衡。當寶寶前庭平衡不佳時,即會造成身體動作控制不良,例如:踢球時無法用單腳正確地使力,頭部搖動頻繁、注意力分散等;身體肌肉容易緊蹦、身體兩側力量很難協調等,這些都是前庭平衡不良所產生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