力更好,并且他們“不容易在壓力面前崩潰”?! ?/div>
對于這樣的結果的產生相信很多人會問到:為什么能夠堅持等待、延遲滿足的孩子情商和智商表現得更高?對此,米舍爾的給出的解
釋是:其中之一為那些在實驗中“獲勝”的三分之一的孩子,本來就具有更高的情商和智商。比如,他們明白在實驗人員離開期間不吃掉
棉花糖,他將獲得兩塊棉花糖,這種推理能力給了他信心,使他在克制自己想要吃掉棉花糖的心理壓力中,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別的事情
或等待未來的成功。
通過這個實驗,我們得出了一個成功的秘密,那就是:一個人要成為人才,要做成大事,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,愿意為未來的
目標付出眼下的代價,在壓力面前保持心態的從容和精神的專注。這個教育實驗和成長故事對今天的中國家長來說,依然具有深刻的啟迪
?! ?/div>
中國家長對孩子往往關愛有余,較少想到訓練孩子懂得堅持等待、延遲滿足。我們看到很多家庭對孩子都是一呼百應,孩子一提要求
就很快滿足。只要家長們約束一下自己的愛心,改一改自己的習慣,你的孩子就會變得不一樣。比如,幼兒想要從童車里出來,如果你確
認他還可以呆一會兒,你可以告訴他:“你要等一等,等媽媽干完手上的活兒。你可以繼續玩車上的玩具,或者觀察旁邊的花草。”上學
后的孩子想要一輛自行車或游戲機,你可以對孩子說:“等到年底吧,我要把它作為你學習成績的獎勵和新年禮物。”想一想,這個年底
實現的目標一定會給孩子增加學習的動力。